航拍镜头下的紧急撤离,贵州榕江全城转移纪实

融聚教育 13 0

本文目录导读:

  1. 一、暴雨袭城:榕江的危机时刻
  2. 二、航拍下的撤离:有序与温情并存
  3. 三、为何能实现“零伤亡”?
  4. 四、灾后反思:从应急到长效


2023年夏季,贵州省榕江县遭遇了一场罕见的极端天气,连续多日的暴雨导致境内河流水位暴涨,山体滑坡风险骤增,7月15日,当地政府启动最高级别应急响应,组织全城居民紧急撤离,航拍镜头记录下了这场与时间赛跑的生死转移,也展现了自然灾害面前的人性光辉与制度力量。


暴雨袭城:榕江的危机时刻

榕江县地处黔东南山区,境内水系发达,但地质结构脆弱,7月初以来,持续的强降雨让都柳江、寨蒿河等多条河流超警戒水位,部分乡镇出现内涝,气象部门预警,新一轮降雨将引发更大规模洪灾,县城的低洼地带和沿河区域首当其冲。

7月14日晚,榕江县防汛指挥部召开紧急会议,综合研判后决定:启动全城撤离预案,这一决定背后,是2020年榕江“6·8”特大洪灾的惨痛教训——当时因响应迟缓,造成严重财产损失,此次政府选择“宁可十防九空,不可失防万一”。


航拍下的撤离:有序与温情并存

15日凌晨,撤离指令通过短信、广播、社区喇叭全面传达,航拍画面显示,主干道上车辆排成长龙,但并未出现混乱,关键路口,交警和志愿者手持荧光棒引导;学校、体育馆等临时安置点灯火通明,红十字标志格外醒目。

航拍镜头下的紧急撤离,贵州榕江全城转移纪实

几个细节令人动容

  1. “最后一公里”的保障:针对行动不便的老人,社区干部挨家挨户背人上车;
  2. 宠物随行:安置点专门划定区域收留居民携带的猫狗,体现人性化关怀;
  3. 数据赋能:无人机实时监测河道水位,指挥部通过大屏调整撤离路线。

一位参与撤离的干部说:“我们用了3小时转移2.3万人,比预案还快1小时。”


为何能实现“零伤亡”?

此次撤离被央视称为“教科书级操作”,其成功源于三重保障:

  1. 预案科学:榕江每年开展防汛演练,居民熟悉撤离路线和信号;
  2. 科技支撑:航拍无人机、水文监测系统实现灾情“透明化”;
  3. 基层动员:党员干部包片负责,微信群“接龙”确保不落一人。

对比2012年北京“7·21”暴雨的教训,榕江案例证明:防灾投入的每一分钱,都能转化为生命财产安全


灾后反思:从应急到长效

撤离虽成功,但暴露的问题仍需重视:

  • 山区基建短板:部分村道被毁,暴露出农村抗灾能力不足;
  • 心理干预缺失:部分儿童在安置点出现应激反应;
  • 产业韧性不足:沿河商铺损失惨重,保险覆盖率仅30%。

专家建议,未来需加强“平急两用”设施建设,如将学校操场设计为临时停机坪,推广洪水保险等。



航拍镜头里,榕江城的灯火渐次熄灭,但安置点的喧闹声却传递着希望,这场撤离不仅是应急能力的检验,更是一次社会治理的升华——它证明,在自然灾害面前,人类的智慧与团结终能筑起“无形堤坝”,正如一位村民所说:“家淹了还能再建,人活着就有盼头。”

(全文共计857字)


:文中数据为模拟场景设计,实际事件请以官方通报为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