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文目录导读:
在上海的街头,你永远猜不到下一个擦肩而过的人有多少种身份,咖啡馆里敲键盘的可能是某小众品牌的主理人,弄堂口骑单车的年轻人或许刚在朋友圈宣布“新空间开幕”,而凌晨两点的酒局上,同桌的陌生人递来的名片可能印着三个不同领域的“创始人”头衔,于是有人调侃:“在上海,一块砖头砸中10个人,9个是主理人,剩下1个在准备成为主理人。”
这句玩笑背后,是一座超级城市正在经历的“身份爆炸”——当“主理人”成为比“打工人”更时髦的标签,当创业叙事从“改变世界”退守到“经营自己的小宇宙”,我们或许该问:为什么是上海?为什么是现在?
主理人经济:上海的城市土壤
上海的主理人浓度之高,首先源于这座城市独特的商业基因,从民国时期的洋行买办到改革开放后的外企白领,上海始终是中国商业文化的试验场,而如今,随着消费升级和个性化需求爆发,“主理人模式”恰好踩中了几个关键趋势:
-
细分市场的狂欢:一家只卖可颂的烘焙工作室、一间专注“中古塑料玩具”的买手店、甚至是一个专为“社恐人士”设计的社交俱乐部……主理人们用极度垂直的定位切割市场,而上海庞大的高净值人群和国际化视野,为这些小众生意提供了存活空间。
-
“轻资产创业”的诱惑:相比传统创业动辄百万的投入,主理人模式往往依赖社交媒体传播、快闪店试水、联名合作破圈,门槛更低、试错成本更小,武康路上一间20平米的小店,可能同时是咖啡馆、画廊和独立杂志社。
-
城市空间的催化:上海密集的商圈、老洋房改造项目、文创园区,为主理人们提供了天然的“舞台”,当城市管理者将“街区活化”写入政策,主理人便成了填充内容的“最佳演员”。
主理人标签:新中产的社交货币
“主理人”泛滥的另一面,是标签背后的身份焦虑,在社交媒体时代,头衔成为个人品牌的必需品,一个普通的自由职业者加上“生活方式主理人”后缀,瞬间多了几分让人扫码关注的魔力。
这种标签化甚至催生了产业链:
- 代运营公司提供“主理人孵化服务”,从品牌故事撰写到小红书排版一条龙;
- 市集主办方靠收取摊位费盈利,而参展的“主理人”们往往三天销售额抵不上租金;
- 投资人开始筛选“有主理人气质”的团队,只因这类项目更容易讲出好故事。
讽刺的是,当越来越多人把“主理人”当作逃离职场内卷的出路时,这个身份本身却卷出了新高度——毕竟,如果所有人都在“主理”,主理”就成了新时代的打工。
潮水退去后,谁在裸泳?
2023年,上海某文创园区的调查显示,新开业的主理人店铺平均存活周期从2021年的18个月缩短至9个月,过度饱和的市场里,那些缺乏核心竞争力的“为爱发电”项目正快速出清。
真正的挑战在于:当“主理人”的光环褪去,支撑长期主义的究竟是什么?
- 案例A:某独立书店主理人靠“绝版书+威士忌”模式走红,但读者复购率低迷后转型做付费读书会,反而扭亏为盈;
- 案例B:宣称“只做自己认可的设计”的服装主理人,最终被供应链拖垮,发现“小众审美”和“规模化生产”间的鸿沟难以跨越。
而那些存活下来的项目,往往早就不把“主理人”当标签——他们可能是最懂供应链的咖啡师、最会算账的艺术家,或是比MCN机构更懂流量规则的素人。
主理人之后,上海需要什么?
上海当然需要主理人,他们让城市的毛细血管保持活力,也构成了海派文化中“螺蛳壳里做道场”的精致精神,但当遍地都是主理人时,这座城市或许更需要:
- “手艺人”:能沉下心打磨产品的人,比会写品牌宣言的人稀缺;
- “连接者”:整合资源的能力,远比孤芳自赏的姿态重要;
- “反脆弱系统”:让创意不止于昙花一现的商业模式设计。
下次再听说“一块砖头砸中10个主理人”时,不妨多问一句:他们之中,有多少人能在明年此时依然站稳脚跟?城市的魅力从来不在于标签的数量,而在于那些穿越周期的真实生命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