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文目录导读:
每年的高考放榜日,对于千万考生及家长而言,既是期待已久的时刻,也是充满焦虑与压力的关键节点,随着互联网的普及,高考成绩查询、志愿填报等环节已全面数字化,但与此同时,网络诈骗、信息泄露、虚假招生等风险也随之而来,在这一特殊时期,网警们默默坚守在网络安全的第一线,为考生和家长的合法权益保驾护航。
高考放榜:考生与家长的“网络大考”
高考成绩公布后,考生和家长通常会通过官方网站、手机APP等渠道查询分数,这一过程也可能成为不法分子的“狩猎场”,近年来,以下几种网络诈骗手段屡见不鲜:
- 虚假查分网站:不法分子仿冒官方查分平台,诱导考生输入个人信息,甚至要求支付“查分费用”。
- “内部改分”骗局:骗子声称能通过“黑客技术”或“内部关系”修改高考成绩,骗取高额费用后消失。
- 伪造录取通知书:部分考生收到虚假高校的录取通知,甚至被要求提前缴纳“学费”或“保证金”。
- 志愿填报“专家”陷阱:一些机构或个人以“精准填报志愿”为名,收取高额咨询费,却提供错误或无效信息。
面对这些潜在风险,网警部门提前部署,加强网络巡查,确保高考放榜期间网络环境的安全稳定。
网警在行动:筑牢网络安全防线
为了保障考生和家长的合法权益,各地网警在高考放榜前后采取了多项措施:
加强网络巡查,打击虚假信息
网警部门通过技术手段,对涉及高考成绩查询、招生录取的网站和社交平台进行24小时监控,及时发现并封堵虚假链接和诈骗信息,某地网警曾成功拦截一个仿冒教育考试院的钓鱼网站,避免了数千名考生的个人信息泄露。
开展反诈宣传,提高防范意识
在高考放榜前夕,多地网警联合教育部门、媒体平台发布防诈骗提示,提醒考生和家长:
- 认准官方查分渠道,不点击陌生链接。
- 警惕“内部改分”“保录取”等骗局,高考成绩无法人为修改。
- 志愿填报应参考正规指南,不轻信所谓“专家”承诺。
快速响应,及时处置网络诈骗案件
一旦接到考生或家长举报,网警部门会迅速介入,追踪诈骗分子,尽可能挽回损失,2023年某地警方破获一起高考诈骗案,抓获犯罪嫌疑人5名,追回被骗资金数十万元。
保护考生隐私,严打信息泄露
部分不法分子通过非法手段获取考生信息,实施精准诈骗,网警部门加大对教育机构、网络平台的监管力度,严厉打击泄露、买卖考生个人信息的行为。
考生与家长如何防范网络风险?
尽管网警全力守护,考生和家长仍需提高警惕,做好自我保护:
- 使用官方渠道查询成绩:各省教育考试院官网、官方APP是唯一可信的查分途径。
- 不轻信“特殊渠道”承诺:高考录取严格规范,不存在“花钱改分”“内部名额”等情况。
- 谨慎对待陌生来电和短信:不随意透露个人信息,不向陌生账户转账。
- 志愿填报多方核实:参考学校官网、招生简章等权威信息,避免被虚假宣传误导。
网络安全,人人有责
高考放榜是人生的重要时刻,网络安全不容忽视,网警的辛勤付出,为考生和家长筑起了一道坚实的防护墙,防范网络诈骗仍需全社会的共同努力,只有考生、家长、学校和警方多方协作,才能让高考放榜日真正成为喜悦而非担忧的日子。
在这个充满期待的季节里,愿每一位考生都能安全、顺利地迈向人生的新阶段,而网警的守护,将继续为他们的梦想保驾护航。